上一页
香辣烤多宝鱼的做法

多宝鱼的吃法很多,

通常以“清蒸”最为常见,

“红烧”就可能会被看做“糟蹋”东西了,

“辣烤”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反响?

今天就上一款味美鲜香,

让人口水横流欲罢不能的香辣烤鱼——烤多宝鱼!

材料

新鲜多宝鱼一条

黑胡椒碎2小勺,干红辣椒碎2小勺,橄榄油5大勺,鲜榨柠檬汁1大勺,大蒜碎2大勺,海盐1小勺

做法

1多宝鱼治净,两面交叉斜打花刀,深至鱼骨;

2将胡椒碎辣椒碎大蒜碎海盐柠檬汁和橄榄油一起放进小碗,拌匀;

3将调味汁均匀刷在鱼身上,划开的缝隙中也要涂抹,腌制1小时以上;

4烤箱预热200度,将鱼放在烤架上,烤架下放一个接油盘,烤10到15分钟;

5烤鱼的时候收集腌盘中的调味汁;

6烤鱼期间不断将调味汁刷在鱼身上,用筷子或竹签检查烤鱼的成熟度,只要肉能离骨就熟了

贴士

1根据自己的口味调节腌味汁,特别是辣椒粉,分量视自己的口味而定;

2检查鱼是否烤熟要看鱼的大小和烘烤的方式.我用的这种方式,加上烤箱有大面积烤肉的功能,十来分钟就烤熟了;如果放在烤盘里烤要注意检查,用竹签挑起鱼肉能离骨即可,中间要考虑是不是翻面.

养生必知饭桌上最常吃的6种鱼 哪种最营养

营养学家表示,鱼类是不可多得的健康食品,它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健康饮食的首选之品.需要指出的是,鱼的种类有很多,但是并非每一种鱼类的营养成分都适合每个人食用.

下面,小编介绍6种国人常食用鱼类的营养价值,分析不宜常吃鱼的人群,为你的健康饮食护航.


鱼中富含丰富的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D等和一定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鱼肉中脂肪含量虽低,但其中的脂肪酸被证实有降糖护心和防癌的作用.鱼肉中的维生素D钙磷,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

祖国医学认为食鱼要讲究对症,对症吃“鱼”,它的食用和医用价值才能显现出来.下面列举常见鱼类的药用性能和食疗作用,供选择食用时参考.


草鱼—— 温中补虚

草鱼是非常常见的鱼类,大家的餐桌上很容易见到.草鱼虽然普通,但其却是暖胃平肝祛风,温中补虚的养生食品.秋季饮食中,不妨多买点草鱼吃,属于便宜有益的食物.

草鱼与豆腐同食,具有补中调胃利水消肿的功效;对心肌及儿童骨骼生长有特殊作用,可作为冠心病血脂较高小儿发育不良水肿肺结核产后乳少等患者的食疗菜肴.草鱼与油条蛋胡椒粉同蒸,可益眼明目,适合老年人温补健身.另外,草鱼的鱼胆有毒,不能食用.


带鱼—— 益补五脏

带鱼有暖胃补虚泽肤祛风杀虫补五脏的功效.对于前沿性肝炎慢性肝炎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带鱼本身腥气较重,所以烹调的时候宜用红烧糖醋的方式.

我国古今医学及水产药用书籍记载,带鱼有养肝祛风止血等功能,对治疗出血疮痈肿等疾有良效.带鱼鳞是制造解热息痛片和抗肿瘤的药物原料.鳞中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有显著的降低胆固醇作用.适宜久病体虚,血虚头晕,气短乏力,食少羸瘦,营养不良之人食用.中医认为它能和中开胃暖胃补虚,还有润泽肌肤美容的功效,不过患有疮疥的人还是少食为宜.


鲢鱼—— 温中益气

鲢鱼有温中益气暖胃滋润肌肤等功能,是温中补气养生食品.鲢鱼能提供丰富的胶质蛋白,既能健身,又能美容,是女性滋养肌肤的理想食品.它对皮肤粗糙脱屑头发干脆易脱落等症均有疗效,是女性美容不可忽视的佳肴.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脾胃蕴热者不宜食用;瘙痒性皮肤病内热荨麻疹癣病者应忌食.


黑鱼—— 补肝益肾

黑鱼有补脾利水去淤生新清热祛风补肝益肾等功效.黑鱼性寒味甘,归脾胃经;疗五痔,治湿痹,面目浮肿,能够“补心养阴,澄清肾水,行水渗湿,解毒去热”;具有补脾利水,去淤生新,清热等功效,主治水肿湿痹脚气痔疮疥癣等症.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人对黑鱼过敏,症状通常为腹泻呕吐皮肤起疹,伴随腰酸背痛等症状.一般刚吃的时候不会有什么不适,往往在食后5~6小时发作,因此,小孩老人等抵抗力差的人群应当注意.


鲤鱼—— 健脾开胃

鲤鱼有健脾开胃利尿消肿止咳平喘安胎通乳清热解毒等功效.鲤鱼的蛋白质不但含量高,而且质量也佳,人体消化吸收率可达96%,并能供给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A和维生素D;每100g肉中含蛋白质17.6g脂肪4.1g钙50mg磷204mg及多种维生素.鲤鱼的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能很好地降低胆固醇,可以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


2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鱼,因为鱼肉中所含的20碳5烯酸,可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状;


3肝硬化病人,肝硬化时机体难以产生凝血因子,加之血小板偏低,容易引起出血,如果再食用富含20碳5烯酸的沙丁鱼青鱼金枪鱼等,会使病情急剧恶化,犹如雪上加霜;


4结核病人,服用异烟肼时如果食用某些鱼类容易发生过敏反应,轻者恶心头痛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等,重者会出现心悸口唇及面部麻胀皮疹腹泻腹痛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等.